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作用
提及敦煌,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场景总是漫天的黄沙、一望无垠的戈壁、苍凉的三危山及莫高窟的“飞天”与古佛。历史上的敦煌,是中国通往西域、南亚、中亚、西亚、欧洲及北非等地区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对外交往上的国际都会,重要的军事重镇。
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决定了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独特,也使其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笔者认为,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可以学习到人类学与社会学以及艺术发展史。
首先,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了不少宗教题材之外的壁画。在这些壁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社会,敦煌地区的历史过往与当时民众生产生活场景。这无疑为当今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图像资料。
例如,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北坡上有西魏时期(约535年―556年)的一幅壁画,描绘的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狩猎场景。通过图像分析,可以推断当时敦煌所在的祁连山脉地区水草丰美,也可以分析出西魏时期,敦煌及周边祁连山地区的民众生活风貌与习性。
今天的敦煌,既有汉族人的生活饮食习惯,也有古代西域地区传承下的生活方式,两种生活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莫高窟壁画的图像研究,将会丰富古代中国西域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其次,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是绘画艺术的瑰宝,是培养后人审美的优秀范例。由于受到西传佛教文化及西域绘画技术的启发,莫高窟壁画在创作上摆脱了中原传统礼教的束缚,画师及工匠们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又凝聚着对于信仰的虔诚。画中的线条、色彩、造型,无一不生动奔放。这些绘画表现形式,是敦煌画师们自觉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在这些作品中,形式美不仅是作品样式的造型符号,也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情感符号和作品内在意蕴象征。
每个时代对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历代莫高窟壁画中,人物形象的变化和衣着服饰的变换,都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发展变化,这种审美观与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观摩敦煌壁画,领略敦煌壁画艺术造型的变化,进而培养和增强他们对形式美的感受力。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艺术长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民族审美、民族融合影响下,绘画创作方法、语言、技法的集大成者。同时,敦煌莫高窟壁画也是理解外来艺术民族化的钥匙。这是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博大精深之所在。笔者认为,我们应以敦煌艺术研究为突破口,通过研习敦煌艺术,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秦汉时期的绘画代表人物有哪些其作品有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等门类。我觉得秦汉时期的美术中最为突出是雕塑艺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佣.(秦始皇陵兵马佣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宫殿寺观壁画
秦汉时期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墓室壁画秦代的墓室壁画遗迹,迄今尚未发现。但是汉墓壁画的发现,则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传出洛阳八里台的那组空心砖壁画,是有关西汉墓室壁画的首次重要发现。1931年,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的清理,则揭开了东汉墓室壁画的面纱。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在全国各地又发现了四十余座壁画墓,为探讨汉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已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壁画墓和墓室壁画有:属于西汉时期的河南洛阳的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墓、陕西西安的墓室壁画《天象图》;属于新莽时期的洛阳金谷园新莽墓壁画;属于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河北安平汉墓壁画、河北望都1号墓壁画以及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等。它们分别描绘了有关天、地、阴、阳的天象、五行、神仙鸟兽、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车马仪仗、建筑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复杂。但大多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对其死后升天行乐的美好祝愿,希望死者在艺人们营造的地下世界里享受富足的生活。
汉代帛画汉代画在缣帛上的作品很多,但历经千年之后,遗存极少。目前最重要的发现有本世纪70年代分别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山东临沂金雀山的汉墓中的西汉帛画。马王堆1号墓中出土的帛画的含意最为隐晦,学者们的解释极为多样,但一般都认为帛画的上部和底部分别描绘的是天界和阴间,中间两部分则表现的是死者軑侯夫人的生活场景。墓主及各种神禽异兽的刻画极为生动,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显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此外,马王堆3号墓中的三幅帛画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除墓主人外,还描绘有“导引”、“仪仗”等内容,精美非常。金雀山的帛画内容与马王堆汉墓帛画相近,上有日月仙山、下有龙虎鬼怪,中间部分描绘的是墓主人的人间生活景象,此画没骨与勾勒相结合,反映了汉画技法的多样性。
初唐西域风格人物画代表画家
尉迟乙僧(初唐):道释人物画家,西域画风,以擅画佛像和外国人物著称。
兼容并蓄的初唐画坛上显然流行着丰富多彩的不同风格,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西域绘画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为其后唐代画家追求更为成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表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尉迟乙僧,唐朝画家。于阗国(今新疆和田)贵族。一说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人。其父尉迟跋质那以善画闻名于隋,人称“大尉迟”。他于贞观初至长安,任宿卫官,袭封郡公。活跃至景云年间,大慈恩寺、光宅寺、兴唐寺、安国寺都有他的画迹。师从其父,工画佛教人物、花鸟,采用阴影法,使所画人物有凹凸立体感,将于阗技法融入中原画技,被称为“身若出壁”,“堆起绢叔”,人称“小尉迟”。与阎立本并称。著名画家吴道子均受其影响。传世作品极少,宋徽宗时,内廷藏他的画作八幅,现有《朝僧图》、《番君图》、《龟兹舞女图》传世。传云清代端方旧藏《天王像》乃其作品。
五马图属于哪种绘画形式
说的是宋代李公麟的《五马图》的话,这幅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全部使用工笔白描,只在少数地方用淡墨略加渲染。《五马图》,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米。画卷本无名款,共分五段,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前四段均有黄庭坚的笺记,后纸有黄庭坚跋语,跋称其为宋代画家李伯时(公麟)所作。
张骞第2出使西域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1、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2、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开始对西域各国有所了解,为后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西汉政府管辖打下了基础。3、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系成一体。4、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5、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