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因何在安徽兴盛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所以叫黄梅戏。但是,黄梅戏产生后,在安徽迅速传播发展,安庆靠近湖北,安庆地区黄梅戏尤其盛行,解放后,安徽省成立黄梅剧团,安徽中部南部各县都有黄梅剧团,像安庆的韩再芬和80年代安徽黄梅戏五朵金花等,使得该戏火遍大江南北。
黄梅戏由来的传奇故事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还有两种很有意思的传说。
传说一,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在湖北战败后,军中的歌舞者大多流散于湖北黄梅一带,这些人能歌善舞,以演唱谋生,由于歌舞优美,广大老百姓爱听爱看,也就跟着学习,于是黄梅一带开始流行,并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因之名曰黄梅戏,而根据黄梅县志记载,张献忠的起义军确实到过黄梅县,至于是否有歌舞者留下,或者留下了多少人,这些人的歌舞又从哪里学习来的呢,就没有更多史料记载,或者证明了,所以应该只是一个传说,或者说有留下的,但只是很少数人,对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有一点作用,但不会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尽管如此,也只是猜测,没有任何证据。
传说二,黄梅戏就是源自安庆地区,这里以前每逢黄梅时节总是洪水成灾,老百姓为了祈求平安,慢慢的形成了一种风俗,或者说仪式,每年此时都要举行各种活动,被称为迎神赛会,会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民间歌舞表演,在这种歌舞表演的基础上产生了黄梅戏。这种传说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根据记载,以往喜庆季节如插秧,丰收,以及一些迷信活动,比如酬神仪式等,都有黄梅戏的盛大演出,所以较早的时候,皖西各地也把黄梅戏称为香火戏,也就是祈求平安祝福这类活动的时候唱的戏。
黄梅戏的故事与传说
黄梅戏从一种地方小戏成长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发展后劲不可为不强劲。黄梅戏史五大剧种中历史最短的一个,到现在不过是百年的历史。黄梅戏是长在泥土里的地方文化,很多学者与戏曲专家都在探寻黄梅戏的起源,寻找他们的根。黄梅戏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的传说,有下列几种。
一种说法是:黄梅戏是从“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梅戏是安徽省怀宁县农村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小戏,它是劳动人民在伟大的劳动实践中国遗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据传说:古代的石牌(怀宁)是安徽的一个水陆交通的大集镇,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领自己辛勤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的、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安徽省安庆地区
还有一种做说,也认为黄将戏是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说是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往往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电。在这种歌唱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而名之日黄梅调。这是在安庆地区少数黄构戏艺人中流传的一种说法。
另一种传说是:明代末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湖北战败后,军中的“乐人”(歌舞表演者)流放在湖北黄梅一带,以演唱谋生。后来他们演唱的歌舞剧目在黄梅县境内形成为戏曲形式,名之日黄梅调。这是安庆地区个别知识分子说出的。
又有一种传说是:黄梅戏起源于江西,一支传到安徽,成为黄梅戏:另一支传到湖北,还有一支留在江西,均称采茶戏。这是住在黄梅县附近的采茶戏女艺人曹火英当年在江西演出时听一位安徽黄梅戏艺人说的。
再者,说是“黄梅戏源于鄂东黄梅县的民间小调,即黄梅采茶调。黄梅县的民间小调,在清代乾隆年间随当地遭水荒的灾民来到安庆地区之后,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产生了戏曲形式。”持此说者较多,包括一些有成就的老艺人。丁永泉就说过:“黄梅调是逃荒的人用渔鼓筒子唱过来的。”
上述种种,因系传说,免不了片面,甚至包括想象的成分。但这些传说,又都不是毫无根据的。黄档戏在发展过程中,极收过怀宁等地的山孜小调以及安庆地区迎神资会时表演的民问歌舞(如高跳、早船)的成份。至于说到黄将戏与张献忠的关系,也是“话出有因”。据《黄梅县志》载,张献忠的义军的确到过黄梅县:又据《中国通史简编》载:“崇祯十一年(1638年)张献忠在端广战败。”
明代末季,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义军攻入了大城市,接收了王府大班和贵族家班。义军走后,有的随军转移,有的转入民间,在群众中演唱,以求饱暖,他们原来演唱的戏曲形式(如昆曲、高腔、秦腔)对民间艺术有所影响而促成其发展,也是可能的事。
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
“水有源,树有根。”寻根究底,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的说法,比较符合其形成的客观实际。因此黄梅戏虽在安徽经过重大发展,但没有称它为皖剧或怀腔而叫黄梅戏。
黄梅戏出处
1、黄梅戏起源地有安徽怀宁
2、黄梅戏,是中国名闻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
3、黄梅戏起源地有四种说法。安徽怀宁说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
黄梅戏的起源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地说”,认为黄梅戏是源自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又称黄梅采茶戏;另一种是“因时说”,认为黄梅戏是因为在梅雨季节由逃水荒的艺人传唱开来的,因“梅雨”而得名,又称黄梅戏或花鼓戏。然而,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因此,黄梅戏的起源目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黄梅戏的由来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