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儒家经典是哪六部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扩展资料:
误解:
六经一直是儒学经典人们常常约定俗成地将《六经》奉为儒学经典,但是这种说法其实是不严谨的,因为《六经》在刚刚出现时并未被贴上儒学经典的标签,称其为学术经典更为恰当。
促成《六经》形成的关键人物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也就是说,他活动于春秋末年,而他此时并未自称“儒家”,更未将他的学说冠名“儒学”。
“儒家”和“儒学”是孔子百年之后后人对他和他的学说的称呼,所以,《六经》并非在其诞生之日就成了“儒学经典”。其次孔子并非是创作《六经》的人,在孔子出生之前,《六经》就已经存在,所以,即使孔子能被称为“儒家”,《六经》也不能简单地借着孔子的名而成为“儒学经典”
儒家三部经典
1.《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2.《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3.《孟子》(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什么是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儒家经典
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经,同时也包括历代儒家学者的评注和解说。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儒家十二经典
儒家思想
一,蒙学共七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弟子规
二,孔门弟子《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们所记录整理,关于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三,曾子《大学》
《大学》是朱熹从《礼记》中抽出来编排而成,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四,子思《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五,孟子《孟子》
《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六,孔子《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孔子《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八,孔子《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九,伏羲文王孔子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十,孔子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春秋》左传(译文)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孔子以鲁史为基础所作,其中文字非常简练,事件记载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后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传(亡佚)、夹传(亡佚)。小雅首次将春秋三传合而为一,以便于阅读比较。
十一,左丘明《国语》
这是左丘明《左传》之外的又一部重要史书,将春秋主要诸侯国,按照国家的思路来撰写的。
十二,荀况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十三,(明)洪应明《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十四,(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初为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十五,舒大刚中国历代大儒
儒学经典书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九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易》《书》《诗》。
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