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8年,谁出使西域
张骞
西汉初年,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第一次出使西域,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才回到长安。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张骞一共出使了几次西域
第一次于公元前139年,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
张骞出使西域几次
张骞作为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为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目的是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目的是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完整经过
公元前139年,张骞在胡人甘父的带领下,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一路向西去。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骑兵,全部被抓获。关了十年后,张骞找到机会逃出匈奴,经过一番磨难后终于到达大月氏。但此时的大月氏国家安稳,不愿意与匈奴开战。张骞在此停留了一年多也没能说服大月氏,只好离开回到了长安。
张塞出使西域的两条路线分别是什么
张骞出使西域的两条线路是:
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越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有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
唐朝去西域的路线
在谈唐朝如何出使西域之前,先给大家谈一下西域的大致范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西域的记载多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比较出名的就是“楼兰”、“龟兹”之类的“西域三十六国”。像“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之类的唐诗讲的就是出了这两关,你就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出国了,而这群外出游学、公干的诗人就是分别从民间和官方层面对西域进行出使。
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西域和中原的交流一致源源不断,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打开了大汉与西边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商品贸易的繁荣,因而汉武帝特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而唐朝更是一个对外交流空前繁荣的朝代,当时的长安可以算得上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各色人种云集。而唐朝为了加强和西域的国家的控制和交流,特设置了羁糜性质的都护府、都督府和羁糜州。而西域的大部分地区对强大的唐朝都是附属和蕃国的关系。
所以,用今天的话讲,那个时候的西域对大唐是不设防的,对大唐的子民是“免签”的。而题主所谓的“出使西域”用今天的话来讲,在官方层面,就是一种外交行为。而大唐的外交体质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基本上把西域所有和大唐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更是给不同的国家设立了不同的外交等级。因而在出使西域的时候可以算的上畅通无阻,“天使”所到之地,也是百姓夹道欢迎,国王隆重对待。官方层面的沟通也带动了民间的相互往来,因而当时很多的“文艺青年”觉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纷纷用脚步丈量西域的土地。
由于唐朝当时国力的强盛,民间使团和商人在西域诸国出使的途中总会享受很多优待,方便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意。比较著名的就是“唐僧”了,而小说《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悟空也被证实“确有其人”,当然不是那只无法无天的猴子,他是唐代的一位僧人,也曾出使西域取经。
繁荣的大唐已经离我们而去,西域古国也大都烟消云散,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是虎妞·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4-02-02 00:57:09)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