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孩子害怕什么担心什么
孩子害怕离开了父母,比较害怕没有了归属感。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有些是一开始就哭,有些是和你们家的孩子一样,刚去的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些新鲜感,去过几天后,就有些不适应了。这都是正常的,坚持送孩子一个星期左右,基本上就好了,不会哭了,其实就算孩子哭,也是和你们分别那一会哭得比较厉害,你们走后也就好了,一天一直在哭的孩子很少。
在幼儿园一般都是一个老师要管一群孩子,你的孩子从老师管这群孩子中,可能看到老师比较严肃,就会引起害怕了,一个星期左右就会好的,他还会依赖老师的。孩子刚入园都会有个过程的,只要孩子没有生病,坚持送孩子,他很快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
关于幼儿园的恐怖游戏
幼儿园恐怖游戏应该是基于幼儿园场景设计的恐怖冒险游戏。游戏中,玩家扮演一名幼儿园教师,需要解开幼儿园深处的谜团和恐怖事件。
玩家需要在黑暗的走廊中寻找线索,解锁门禁,逃离恐怖的幼儿园。
游戏过程中,玩家可能会遭遇恐怖的幽灵、噩梦般的幼儿和其他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这款游戏的目的是刺激玩家的恐惧感,提供一个令人紧张刺激的游戏体验。
三岁小孩不想去幼儿园怎么引导呢
早上上班,看到幼儿园门口,有一个三岁的宝宝抱着妈妈的腿,哭的撕心裂肺,就是不让妈妈走。妈妈一会轻声细语哄着宝宝,一会将巴掌直接打在宝宝后背上。
经过十多分钟的撕扯,气急的妈妈将宝宝丢给幼儿园门口的老师,直接走了。宝宝呢,哭的上气接不住下气,对着老师拳打脚踢,最终躺着、抱着、叫着进教室了。
送不愿去上学的宝宝是所有家长头疼的问题,他们的一哭二闹三躺地,随处散发洪荒之力的样子,真的会让我们抓狂。放下面子,恨不得将他拎起来,使劲收拾他一顿,直接走人,可谓是又气又急又无奈。
辛桐宝宝认为:对于三岁的小孩不想去幼儿园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一、了解孩子不想去幼儿园的原因。二、针对问题,一一突破。三、引导孩子提高生存能力,适应社会。
一、了解孩子不想去幼儿园的原因
孩子在自己温暖的家中,熟悉环境、身体放松、活动自由、精神舒畅,吃喝拉撒等一切行动都随意。
有妈妈、爸爸、爷奶(固定照顾人)在身边,了解自己的饮食规律及行为习惯,一个哭声,都可以得到回应,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总结一下孩子不愿去幼儿园的几条原因:
1.孩子对妈妈过分依恋,不愿意离开妈妈
一节脐带,让孩子和妈妈同呼吸共生存。十月之后,孩子瓜熟蒂落。虽脐带剪段,但是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2.自我服务能力差
例如:
a.孩子不会独立上卫生间,不会穿脱裤
b.孩子不会自己吃饭
孩子小,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皇帝”。很多时候,不用说话,妈妈都会主动过来帮忙穿脱裤子,帮助如厕。
吃饭,都更不用说了。孩子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拿着勺子追,一顿饭下来,孩子没吃到几口,妈妈累坏了,饭也凉了。
3.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清楚说出自己的意思
例如:
a.孩子要小便了,说不清楚,只会夹着腿,站在老师后面
b.孩子被小朋友抢东西、被打了,孩子只会哇哇哭,就是说不清楚
4.缺乏关注,没人玩,一个人很孤独
现在各家孩子都不多,大都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让别人玩。
有些孩子到了学校,看到好玩的东西马上抱到自己怀里,一个人玩。
有的孩子属于慢热型,别人都在那玩,他也很想过去,就是没人叫他,他就一个人安静的坐在角落。只要没人叫他,他能坐一天。
二、针对问题,一一突破
第一种情况:完全没上过学的孩子
幼儿园是孩子走上人生的第一个环境。虽说,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拥有思考,开始向外探索,喜欢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真正让孩子离开家,离开妈妈,去上幼儿园还是需要做前期铺垫的。
1.和孩子建立安全距离
孩子特别依恋妈妈,不能离开妈妈一步,妈妈在哪,孩子跟到哪。
建议:
a.不要让孩子和自己成为唯一的依恋关系。例如:妈妈和宝宝一起玩时,可以让爸爸和家人共同参与进来。
b.在熟悉的环境中,让家人或朋友和孩子互动。
c.带孩子到外面和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等孩子适应后,告诉他,“妈妈去上卫生间,马上回来”。反复几次,逐步加长离开的时间,慢慢的让孩子养成习惯。
2.引导孩子学会表达基本的需求及求助的语句
例如:
a.在要小便时,告诉老师,我要尿尿。
b.肚子不舒服时,给老师说,我肚子疼。
c.不会吃饭时,说,“老师,请帮帮我”。
3.帮助孩子会简单的自我服务
比如:独立吃饭、穿脱衣服等
可以用儿歌辅助学习,如何穿套衫:
抓领子,盖房子,
小老鼠,钻洞子。
左钻钻,右钻钻,
吱吱吱上房子。
建议:
1.可以和身边同龄的玩伴一起入学。
2.上学前带孩子到幼儿园玩,熟悉环境。
3.有些幼儿园有新生适应班,可以提前入学。
4.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绘本《我爱幼儿园》、《大卫上学去》、《魔法亲亲》等,借助绘本让孩子熟悉幼儿园。
第二种情况:正在上学的孩子
在妈妈的前期引导下,孩子认为幼儿园很漂亮,有大滑梯可以玩,有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幼儿园的老师就是我的好朋友,妈妈还说,睡一觉吃完饭,就来接我了。入了幼儿园,发现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1.找不到上学的吸引点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
因此,幼儿园的各种丰富的活动一定会吸引到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去发现,鼓励孩子去参与。
建议:
每天在送孩子到幼儿园时,提前和孩子给孩子来个小约定:
a.孩子,你今天看看幼儿园的老师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下午我去接你回家时,帮我认识一下你们的新老师。
b.你最喜欢幼儿园的什么地方?
c.老师带着小朋友做什么游戏了,你喜欢和谁一起玩游戏。
让孩子带着任务去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熟悉他上学的各种环境。
2.缺乏关注,没有朋友
a.和孩子一起把家里好玩的玩具或好吃的零食带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分享
b.请小朋友到家里玩,帮助孩子交朋友
3.受委屈了
可以找老师了解下具体情况,然后请老师帮忙开导。家园合力,共同解决。
建议:让孩子跟老师做朋友
给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制定好解决的办法。引导孩子常和老师视频聊天、语音互动,利用接孩子时间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聊孩子的情况,让孩子感觉老师就是自己的朋友,消除距离感。
之间的感情建立起来了,孩子就能大胆、主动找老师求助了;互动多了,老师也会更加了解孩子的情况,也能更针对性的帮助孩子。
三、引导孩子提高生存能力,适应社会
蒙特梭利语录: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独立生活,实现他的人生目标,发挥他的人生价值。
因此,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指路:
1.多带孩子出去看看、玩玩,让孩子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鼓励孩子走出去,见识不同的风情,为他增加见识和知识。
2.帮助孩子独立,提高自理能力,让孩子能自己生活。
3.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遇事不慌不乱。
4.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清事情经过,可以寻求帮助。
5.懂得安全常识,和危险相处。
学习正确答案将帮助孩子完成学业,但学会如何学习是为一生做准备。家是孩子的港湾,孩子今后要走上社会,一定得具有生活的能力。家就是孩子的充电站,指路明灯,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支持孩子从依赖到独立,直至适应这个社会。
综上所述:孩子不愿上学的情况是有多种的,但是一定要让孩子身体舒服,心情舒畅,其他都不是问题。
没有孩子愿意一直在家看电视,只要帮助孩子爱上幼儿园,引导他探索这个美丽的世界,他就会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班班幼儿园6最后所有怪物怎么了
在故事《班班幼儿园6》中,怪物们最后都成为了班上的好朋友。一开始,怪物们的出现让班班和朋友们感到害怕,但是通过相处和了解,大家发现怪物们其实并不可怕,而且他们也有很多有趣的特点和品质。在幼儿园里,怪物们逐渐融入了班级,成为了大家的好朋友。他们一起玩耍、学习和分享快乐,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被外表吓到,应该通过了解和交流来消除恐惧和偏见,发现别人的优点和美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和人群,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