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或称庚子事变、庚子国变、庚子拳乱,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性质:
反帝爱国运动
特点:
1.愚昧与残暴
义和团的行为除了杀害无辜的外国人外、也直接造成许多无辜的中国人(受害,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5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根据基督教会方面的统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未有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进据北京时都有奸淫据掠的劣迹。
2.民族意识觉醒
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民国的反廿一条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三大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其中五四运动主要为反帝国主义政治主权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和五卅运动则是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侵略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
3.宗教战争
义和团运动运动中,中国汉教(以奉玉皇大帝为天地最高神、奉儒释道三教尊神为基本特征并杂奉各种民间俗神的中国民间信仰)和外来的基督教(被称为“洋教”)的矛盾是冲突的重要方面,“保汉教、反洋教”是义和团运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意义:
义和团运动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运动之后朝廷体制内的守旧顽固派被清除,改革阻力减少,因而在1901年清政府延续戊戌变法的思潮,启动了一场政治体制改革——新政,想避免清朝灭亡。清朝皇室在事件中行径愚眛,在联军势力前备受羞辱,一再显示了清政府的昏庸、腐败与无能,其统治威信大幅下降。各地方开始被容许出现不同于中央的政治意愿,自始中央集权开始解体。1911年武昌爆发辛亥革命,各省再次违抗清室,宣布独立。最终清朝灭亡,民国始建。而地方政治实力上升所造成的割据局面,一直影响整个民国政局。
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另一原因是清廷的权力斗争,北方与八国联军激烈交战而南方“东南互保”,南方代表李鸿章等人认为清廷对“十一国宣战”是不切实际的而拒绝执行朝廷命令改与外国修好。清廷也只想利用义和团与列强对抗,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朝皇室逃往西安途中,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中外势力的联合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愚昧不能救国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具标志意义的反帝斗争和爱国民族运动。它真正地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并形成了一种以独立、反侵略为主题的觉醒。义和团的形成与发展,预示着中国人民反侵略思想和反西方思想的崛起。
此外,义和团运动的形成也使人们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强调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独立性。
该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揭示中国现代历史中民族主义的基调,并是中国现代民族意识觉醒和反侵略意识形成中的一个典范性事件,对于推进中国民族复兴进程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由农民群众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义和团的英勇行为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的反抗精神。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阴谋,同时也间接打击了反动卖国的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推动了民族觉醒,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民间救国团体,其成立主要是为了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在义和团运动中,赵氏家族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其中以赵士觉最为著名。
赵士觉是福建莆田人,曾经在北京做过一名裁缝。1900年,义和团发起了抗击列强的运动,赵士觉毅然加入了义和团,并且成为了该组织中的领袖之一。他率领义和团成员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多次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战斗,如攻占通县、攻占固安等。赵士觉在战斗中表现出色,极具勇气和战斗力,被称为“义和团第一勇士”。
赵士觉的勇敢和决心鼓舞了许多人的士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对于中国民族的崛起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意义至关重要。
义和团是晚清时期的民间团体组织,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义和团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但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使得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