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成为成语。
当时,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就派使臣去传书商量,说秦国要用15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与廉颇等大臣商量,既怕同意后秦国不守信用,又怕不同意后秦国找茬寻衅。想派人带着和氏璧去和秦王协商此事,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宦者令缪贤推荐了蔺相如。“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就是蔺相如当时为赵王分析情况后,向赵王请缨出使秦国时说的。
下面是一位网友解说的当时的情况。供您参考。解说的并不确切,但原文的大体意思是这样。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注:城不入,是说15座城池不纳入赵国版图。
请字在这里,并不是您说的意思。而是和氏璧比较宝贵,说拿、带显得不郑重,用了一个请字,是奉请、恭请回来的意思。
全句为: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也就是说,请字在这里并没有请赵王允许把和氏璧带回来的意思。交换不成,赵王当然希望完璧归赵,但在秦地,根本不是他能做主的事。这是蔺相如说的两种结果。后半句的意思是,如果城疆没有划给赵国,我就奉请着完整的和氏璧(连人带壁)回归赵国。有些解释并不准确。
这就是成语“完璧归赵”的典故。后人用来形容将别人托付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意为将失而复得的东西归还给原主。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当时,赵国拥有一块珍贵的玉璧,称为和氏璧。然而,秦国国王听说和氏璧的美丽,于是派兵攻打赵国,企图夺取玉璧。
赵国国王为了避免战争,决定将和氏璧献给秦国。但秦国国王收到和氏璧后,却将其归还给赵国,并表示不再攻打赵国。这个故事后来被称为“完璧归赵”,意为将失窃或被夺走的东西归还给原主。
成语解释
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归:归还,带回;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都城。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在位时,赵国偶然间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此事之后,便命令手下之人写了一封信送给赵王,上书说秦国愿意用15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赵王和大将廉颇及许多朝中大臣商议。想着假如把这块宝玉给了秦国之后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白白遭受了欺骗。但是如果不给,又担心秦王会恼怒于赵王,派兵攻打赵国,一时间注意拿不定。这时想找人去楚国,却又找不到人。
完璧归赵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wánbìguīzhào。它原指战国时期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后来,这个成语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给物品的主人。完璧归赵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蔺相如为了保护赵国的利益,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最终成功将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这个成语传达了忠诚、智慧和勇敢的品质。
意思: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词语辨析:【用法】作谓语或宾语;指物归原主。【结构】主谓式【近义词】物归原主、物归旧主。【反义词】久假不归、巧取豪夺、横征暴敛。【押韵词】活蹦乱跳、枝叶硕茂、荒淫无道。【造句】我借了别人的东西,如今完璧归赵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