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拼音:míméi释义:[mí]1.粥:肉~。
~沸(形容混乱纷扰)。
2.烂,碎:~烂。
~躯(牺牲生命)。
~灭。
3.浪费:~费。
4.姓。
[méi]不黏的黍(亦称“穄”):~子。
~黍。
~子面,糜子。
即“穄(jì)子”。
一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黍子。也指这种植物的籽实
这些字读音,用法如下:
1.稻:读dao,第四声,是一种草本植物,一年生,果实叫稻谷,就是我们日常吃的大米。
2.黍:读shu,第三声,是一种粮食,类似水稻,老人们称之为“黄米”,在古代是主要粮食。
3.稷:读ji,第四声,也是一种粮食,一说稷就是黍,也有人认为稷是黍的另一种品种,是一种没有黏性的米饭,在古代是主要作物之一。
4.麦:读mai,第四声,也是一种粮食作物,有一年一熟,也有一年两熟,是我们日常吃的面,也可以酿酒,或者作为饲料。
5.菽,读shu,第一声,是一种粮食,泛指豆类。
黍(读shu,三声)
黍子:即黄米。生长在北方,耐干旱。民间也称之为黍谷。煮熟后有粘性,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以及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元素等,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子实可以酿酒,做黄糕等。
黍子在五月中旬播种,抽穗期在七月下旬,中秋节前收割。
粟黍:sùshǔ
粟—--谷子过去称粟,成熟的谷粒脱壳后成小米,耐干旱。
黍——黍子,籽实脱壳后是黍米,煮熟后粘性大。
【用处】
黍:从禾,雨省声。本义植物名。亦称“稷”、“糜子”。黍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broomcornmillet)。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粟: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名。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西方语言一般对粟、黍、御谷和其他一些粒小的杂粮有统称,非农业专家一般不分,如英语均称“millet”。现在人们也用小米做早点,稀饭。
糜,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mí、méi,最早见于秦篆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糜”的基本含义为粥,如肉糜;隐身含义为烂,碎,如糜烂。在读作méi时,基本含义为不黏的黍,如糜子。
在读作mí时,古文中“糜”通“靡”,表示消耗,如糜耗。
黍shǔ
(1)(名)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叫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粘;可酿酒。
(2)(名)蜀黍;高梁。
(3)(名)玉蜀黍;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叫“玉米”、“棒子”或“包谷”;叶长而大;子实可做食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