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电视剧《芈月传》大为观众所喜爱,除了看故事情节外小编还注意到有众多青铜器哦,下面铜艺世家给大家科普一下皇宫里的青铜器:
青铜觯
商 约公元前14世纪——约前11世纪
通高14.7厘米 口径7.4厘米 足径6.5厘米
器体扁圆,侈口,束颈,鼓腹,腹径大于口径,圈足较高。此器上腹部与圈足以云雷纹为地,饰变形动物纹。器内底铸图形 ,一立鸟侧像。
彩绘雁鱼釭灯
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高53厘米。
龟驮凤鸟铜灯
高16.6厘米,安徽天长安乐镇出土,西汉时期,在仰首伏地的龟背上,立着一只口中衔珠的展翅凤鸟。鸟首顶着一个杯形柱,柱上承托一直壁平底的圆灯盘。
铜朱雀灯
铜朱雀灯通高30厘米、盘径19厘米,于196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窦绾墓出土。
朱雀在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是人们美德的象征,它具有能歌善舞的灵性和高贵的生活习惯,可给人间带来吉祥。
芈月传中的饮食器具
簋
簋在商周时期是一种盛食器。古人宴飨时席地而坐,簋就放在席上,里面装着黍(大黄米)稷(小米)稻粱等食物,供人们从簋里取着吃。这种本为“百姓日用”的普通器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具有了标志等级身份的作用,其使用也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到了青铜时代,铜簋大放异彩,与铜鼎组合,成为最常用的礼器之一,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制。此时的铜簋基本都配有对应的器盖,器盖倒放就是一个盘子,也可以用来盛食。
伯作乙公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簋双耳作鸟形,以4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4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华美而不失庄重,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作。盖内与腹内底铸相同铭文:"伯作乙公 簋。
颂簋
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
后期。盛食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
圆腹,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
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
圈足饰重环纹。形制庄重。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大意为:周王册命颂掌管成周贮(匿)甘家,监督新造,积贮货物,以为宫御之用。
编磬
编磬为古代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清宫所藏玉编磬,是清乾隆时制,在重大典礼演奏中和韶乐时使用。
编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
编磬就是把若干只磬排成一组,每磬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其音响效应“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音彰”。
战国青铜镂空三足香薰圆豆
战国青铜镂空三足香薰圆豆,高33.5厘米,耳径21厘米。
青铜器
“青铜器“这三个字是我们对铜器的叫法,先秦时人们称之为”金“或者”吉金“,它们最初的样子也的确是金光闪闪的。以下是没怎么生锈的铜器,大家感受一下这份奢华。
白敢畀bì盨xǔ
说明: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
口长22厘米,口宽14.5厘米,器长22.9厘米,器宽14.5迕祝??8.9厘米。
口长22厘米,口宽14.5厘米,器长22.9厘米,器宽14.5厘米,高18.9厘米,重量2.9千克和3.21千克
该对盨体作长方井曹形。子母口,两端附兽首衔环,下设四只矩形扁足。盖面隆起略似盝顶状,有四只可倒置的矩形扁钮,中央附环形钮。盖缘和器口下四面均饰两两相背的顾首卷尾龙纹。
盨(音须),是周人特有的一种盛装米饭一类饭食的专用器具,功能与簋差不多,但更像是今天的便当盒(饭盒),器体呈椭方形,上面有盖,盖子打开后仰放,还可盛装食物。白敢盨器体呈长方槽形,两端有兽首状的衔环,下面有四只扁足。盖面微微隆起,中间有一个方便提取的环形小钮;盖面四角设有四只扁钮,当它仰放之时,则变成了可供盛放食物的盘,设计巧妙。可能是时代早的缘故,它的造型与常见的西周铜盨有一定差异。白敢盨器盖的边缘和器口的四面装饰有两两相对的回首卷尾的龙纹,带有明显的西周中期偏早阶段的特点。(ChinaBronzeFamily)铜艺世家—东方器物 · 大彩生活 【铜器艺术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