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滚和顺治孝庄是什么关系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被逼殉死,不满十五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争夺汗位。在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干和对兄长皇太极的忠心,超越几位兄长,被封为睿亲王,领正白旗,参决军国大事,并娶了庄妃的妹妹为妻。当皇太极去世以后,再次出现皇位之争时,很快就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的严重对立。双方都握有重兵,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豪格则有两黄旗的拥护,一时间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一旦刀兵相见,血溅朝堂,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五大臣会议上,多尔衮审时度势,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此议得到各方认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也无话可说,于是诸王大臣盟誓效忠,从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杀。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却在粉碎政敌豪格皇帝梦的同时,大大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几个月后,多尔衮敏锐地抓住时机,接受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请求,亲率大军入关,击败刚刚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举占领北京。顺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两宫皇太后和幼帝福临入京,定鼎中原,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分兵南下继续征战的同时,他又取法于前明,制定各种内外制度。多尔衮总揽朝纲,尽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权势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称号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等于就是太上皇了。不过,多尔衮还是清醒的,他时时告诫诸王大臣不可谄媚自己而不尊朝廷,不尽忠皇上。然而,功高天下的多尔衮并不长寿。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塞外,于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年仅三十九岁。灵柩回京时,顺治皇帝亲率诸王大臣出城跪迎。顺治发布哀诏,追怀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中外丧仪,合依帝礼。”接着,又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封其元妃为“义皇后”,夫妇一同升?y太庙祭享,即视同一位真正的皇帝,极具哀荣。但是,当年帝位之争造成的矛盾在压抑多年后终于爆发了。多尔衮当政时,威信自专,对待政敌豪格不公,于顺治五年(1648)将其迫害致死,对当初反对过自己的两黄旗大臣打击压制,致使一些人对多尔衮极为愤恨,却只能忍气吞声。现在多尔衮一死,他们翻身的机会就来了。顺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发多尔衮生前曾制有八补黄袍等物,于是诸王大臣群起攻击,称多尔衮专擅,有谋逆之心。刚刚亲政的顺治马上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无子,抚其弟多铎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内,多尔衮的名誉有了天壤之别。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尔衮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专门发布诏谕,肯定多尔衮首先统兵入关,“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称每览《实录》中所载其言行,“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断然否定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实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因此,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一支承嗣。多尔衮作为非常时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后的非常际遇终告了结。这一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境遇既然如此,太后下嫁之说显然难以成立了。如果孝庄确实曾下嫁多尔衮为妻,无论是与多尔衮两情相悦而自愿下嫁,抑或是出于笼络多尔衮以保护顺治而勉强委身,都难以出现多尔衮尸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结局,因为批倒批臭多尔衮,对于孝庄和顺治母子的名誉尊严都大有损害,相反,继续维护多尔衮的名誉,才是孝庄和顺治有利的选择。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研究和考证。著名清史学家孟森先生首先驳难,在其《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对下嫁之据辩驳甚力,指出不仅下嫁为虚,甚至两人连同居关系都不存在。继其后者,仍不断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认为虽无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实,观点仍难以统一。推原其故,在于现有证据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读之不同。野史中所载的大婚恩诏,显为文学笔法,系好事者杜撰,自不足信。也有人声称,清末宣统之际在内阁大库检得过太后下嫁诏书,但却无人佐证其事,现存清代档案早已经过整理,迄未发现这一诏书,所言亦难以为据。张煌言确实写了那首《建夷宫词》,但不能奉为信史。张煌言本为抗清名将,后来兵败被俘,誓不降清,惨遭杀害,他的许多诗文都是表明反清复明志向的。或许,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娶了其侄妇肃亲王豪格之妻也姓博尔济吉特氏,与两宫皇太后同姓,而且是孝庄的妹妹,以讹传讹,张煌言听说后,就信手写入诗中,甚至有意加以歪曲,借以讥讽贬斥清宫没有伦理道德,也未可知。传闻的依据之一是多尔衮“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多尔衮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称“皇父”,则必然是娶了皇帝的母亲。其实,多尔衮的称号,是一步步抬高的。顺治元年(1644)十月,即顺治帝被迎入北京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后,多尔衮因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共同辅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被封为“辅政叔王”,自然低了一格。顺治二年(1645)五月,有个御史赵开心疏称多尔衮以皇叔之亲而兼摄政王之尊,仪制宜定,“称号必须正名”,他说原来的“叔父摄政王”不妥,“夫叔父,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称之。若臣庶皆呼,则尊卑无异矣,”建议正名为“皇叔父摄政王”,经礼部等议定批准。到了顺治五年(1647)十一月,以南郊礼成,颁布恩诏大赦天下,第一条即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经部院大臣集体讨论,多尔衮的称号定为“皇父摄政王”。自此,直到多尔衮病逝,清政府的公文中都是这样称呼的,现存清代档案可为确证,而且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顺治六年(1648)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称“皇父摄政王”。从时间上看,这一称号的确定,比传闻太后下嫁的时间早了一年多,因为多尔衮的妻子是顺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传说下嫁是在顺治七年初。显然,“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实为崇显表彰其功德,沿用古代国君尊称臣下“尚父”(周武王称姜子牙)、“仲父”(齐桓公称管仲)、“相父”(蜀汉后主刘禅称诸葛亮)之遗意而已,绝非多尔衮真的做了顺治小皇帝的继父。持下嫁说者,多举清人蒋良骐《东华录》所载当初给多尔衮定罪时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一语,认为实属暧昧,有秽乱宫廷之嫌。然而这句话的上下原文为“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文意非常清楚,说多尔衮曾亲到皇宫内院向人发牢骚,称太宗皇太极得位不正,自然顺治继位亦不正,以此要挟顺治小皇帝,这是多尔衮的一条重要罪状。无论这一指控是否属实(指责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一条,已非事实),“亲到皇宫内院”一语只是指出多尔衮说太宗得位不正的地点和对象,将其单独抽出作为多尔衮曾秽乱宫廷甚至作为太后下嫁的证据,显然是断章取义,没有任何说服力。太后下嫁之说流传很广,但在清代档案和典籍中却没有任何记载。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后来清朝统治者觉得这件事不光彩,于是销毁了有关档案,删改了史籍中的记录。这种推断也颇为牵强,因为我们在当时朝鲜李朝的《实录》中同样也找不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下嫁是公开的,并曾颁布恩赦诏明告天下,那当然会颁诏给朝鲜,朝鲜《实录》中肯定会收录,或有所记载与议论。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几批来华进贡、谢恩及陈奏的朝鲜使臣也会得之街谈巷议,因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时期,这些朝鲜使节都负有多方收集各种情报的任务,回国后要向国王报告,其《实录》中载清朝之事甚详,就是这样得来的。在清初很长一段时期,朝鲜看不起清朝,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夷人,而且对清朝怀有敌意,在其《实录》中常见对清朝的不满和蔑称,在公开场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员告身等内部文件却只署年月而不书年号。如果太后下嫁实有其事,朝鲜当然不会为清朝隐讳,必然载之史册,事后也不必有删削之举。总之,太后下嫁这桩疑案流传虽广,却无任何的证据。但是作为人们的茶余谈资,或是文学作品的绝佳素材,它还会一直流传下去。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即使贵为国母皇太后,也不免为流言非议。孝庄九泉有知,她会做何感想呢?
顺治和孝庄为什么活在多尔衮
多尔衮,明末清初重要人物,率领清军入关,并在之后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弘光、隆武等各政权,是清军入关前后那十来年中清朝事实上的头号人物。
在他去世前,清军已将南明永历朝廷压迫到了西南一隅、岌岌可危,清朝最后能问鼎天下,多尔衮算得上居功至伟。
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多尔衮在顺治七(1650年)意外暴亡仅两个多月后,他的待遇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顺治下旨宣布了多尔衮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并对多尔衮一党进行严厉清算。
表面上看是顺治下的旨意,但当时福临刚满十三周岁,这个年龄难以做出如此杀伐决断,这些决定的作出与皇家另一位重要人物——孝庄皇太后显然脱不了关系。
民间流传的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传说并没有真实凭据,孝庄的政治智商却是公认的。以孝庄为代表的力量对多尔衮进行如此凶狠的清算,实际也是清朝贵族内政治派系的倾轧。
?
首先,多尔衮入关后实行的一些政策侵犯了清朝其他权贵的权益。
多尔衮进入北京后,首先是力排众议确定了迁都北京,让远在盛京的小皇帝赶到北京再重新登基了一次,北京从此确定为清朝的首都。
但在当时,这些决定在八旗内部是有不同声音的。
清军进入北京之初,迁都北京并未被提上议事日程。虽然多尔衮坚持认为“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但以英郡王阿济格为代表的不少满族将领都表示反对。阿济格认为,汉人跟满人是不会一条心的,应该放手劫掠,让将士妇女财富任取,如同皇太极时代数次入关一样,让大家都满载而归。
这是相当一部分满族将领的心声,他们都流连故土,不愿就此改变生活习惯。
多尔衮的战略眼光无疑高出阿济格许多,他力排众议,坚持迁都北京,并且抬出了皇太极生前说过的“若得北京,立即迁都”来,终于使得阿济格等一众满族将领无法再提出异议。
?虽然平息了反对,但这决定无疑是得罪人的,即使从日后来看,这个决定对清朝无比正确,但当时也免不了有守旧派为此怨恨多尔衮。
另外,多尔衮为了缓和满汉矛盾,收拢人心,重用汉人官员。从效果来看,这招很管用,但同样有满洲贵族对此反对,认为这会损害满人的利益。
当然,在封建王朝里,大权独揽的多尔衮用人也难免有自己的喜好,这也成为政敌攻击他的理由。多尔衮死后,就有部下揭发“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
多尔衮赏罚严明,清朝贵族将领犯法,他也同样严惩,这又得罪了一部分人。
这些因素加起来,朝中对多尔衮怀恨在心的人就为数不少。
?其次,多尔衮大权独揽,对顺治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入关后,清朝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是顺治,实际上的皇帝是多尔衮。举个例子,因为政务都需要多尔衮处理,为了方便,他把皇帝的玺印都拿到了自己府上,方便办公。看上去是为了工作,但这种行为放其他人身上,等同于谋反。
1647年以后,多尔衮已经不用再向顺治行跪拜礼,“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他的头衔也从“叔父摄政王”变成“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顺治看多尔衮的眼神,越来越像曹髦看司马昭一样。
顺治朝不保夕,孝庄自然也是如此,孤儿寡母只能任多尔衮行事,多尔衮不是皇帝胜似皇帝,顺治在多尔衮死后才敢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
多尔衮的飞扬跋扈,无疑在母子二人心中投下恐怖的阴影。并且说实话,如果多尔衮不是狩猎坠马意外死亡,假以时日,正当壮年的多尔衮取代顺治也很有可能。
?另外,就是八旗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
多尔衮领正白旗、镶白旗两旗,从始至终,他与拥立顺治的正黄旗、镶黄旗两旗的矛盾始终存在。多尔衮为了压制两黄旗,手段也冷酷无情,两黄旗大臣索尼、遏必隆、鳌拜等在多尔衮时代或遭罢黜,或被籍没,结怨极深。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八大贝勒之一,又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他和多尔衮开始同为摄政王,名次在多尔衮之前,在八旗内也是德高望重,却被多尔衮一步步踩在了脚底。虽然济尔哈朗为人低调,主动让出了名次,多尔衮却还要羞辱他,他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超标为由,罢黜了他的辅政王,换上了自己的弟弟多铎。这份羞辱,济尔哈朗自然会铭记于心。
当初与多尔衮争位的豪格则更是被幽禁至死,死后福晋还被多尔衮所纳,更令许多支持豪格的大臣不平。
?
以上种种,多尔衮在世时当然没人敢乱发议论。如果多尔衮是正常死亡,死前把身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也不会出太大幺蛾子。但多尔衮是突然暴死,也就没来得及安排后事,他自己正值壮年,又怎会想到一次狩猎事故就导致自己离世。
?再加上多尔衮本人并无子嗣,弟弟多铎已死,兄长阿济格又是个政治低能,没有了掌握权力的血亲,最后弄得个众叛亲离,群起而攻之后惨遭清算,孝庄和顺治做出如此决定,也就不奇怪了。
顺治是努尔哈赤的什么
顺治是努尔哈赤的孙子。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他死后由儿子皇太极继承帝位,皇太极死后由顺治帝福临继位,由此可知,顺治帝是努尔哈赤的孙子。顺治帝幼年继位,早年由摄政王多尔衮秉政,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逐步镇压各地反清势力,但二十四岁就因病去世。
孝庄儿子顺治为什么出家
顺治出家的原因是因为他在位期间,国家遭受了多次战乱和自然灾害,他感到自责和无力,于是决定出家寻求心灵上的安宁。2.顺治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战争和灾难,使得他的身心疲惫不堪,同时他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国家的问题,于是选择出家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3.顺治出家的事件,也反映了当时清朝政治和社会的困境,以及皇帝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无奈和无力感。
顺治皇后与孝庄哪个大
顺治是孝庄的儿子,顺治皇后是孝庄的儿媳妇,也是孝庄的亲侄女,孝庄是顺治皇后的长辈,孝庄大,顺治在13岁的时候,孝庄太后就为他选立了一位皇后,这位皇后和孝庄太后一样,来自美丽的蒙古科尔沁大草原。
这位皇后的父亲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是孝庄太后的亲哥哥,也就是顺治皇帝的亲舅舅。
按照辈分,这位博尔济吉特皇后是顺治皇帝的亲表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