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景介绍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有哪些作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朱自清的作品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代表佳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第二第三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称号及其代表作
朱自清称号秋实,其代表作有《背影》、《欧游杂记》、《荷塘月色》、《匆匆》等。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朱自清的儿女
朱自清有八个孩子:朱采芷、朱逖先、朱闰生、朱效武、朱六儿、朱思俞、朱乔森、朱蓉隽。
朱自清先生一生有过两次婚姻。1916年,他考入北大预科后,当年的寒假回老家与武仲谦女士结婚。武仲谦与朱自清同龄,是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
武仲谦属于那种中国传统式的典型的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婚后与朱自清先生生活了12年。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氏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于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7岁。
武氏生育儿女6个。长子朱迈先,其后依次是长女朱采芷、次女朱逖先、次子朱闰生、小女朱效武、小儿朱六儿。朱六儿只1岁就夭折了。
朱自清先生与第二位夫人陈竹隐相识于1931年4月的一天。陈竹隐女士与朱自清婚后生有三个孩子,他们是朱思俞、朱乔森及幼女朱蓉隽。
朱自清家庭背景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为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朱自清哪里人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在扬州儿时留给他最深影响,就是一座铁牛,在他书也有介绍。朱自清散文真美,优雅,一字一句都是娓娓道来,《荷塘月色》就好似一幅山水之画,《父亲》读来仿佛眼前就有父亲那驼背身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