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文言文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第十六章。
【原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患不平而患不均典故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凭借自己手中权力恣意夺取他人土地财产,造成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和动荡不安。
孔子因此提出了这个观点。
原典: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原文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自孔子《论语?季氏》。意思是,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
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不患寡而患不均”体现了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要求。
习爷爷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用过这个典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内涵
意思: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选段: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释义:
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夫:句首语气词。
?
扩展资料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
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
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不应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就今天而言,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这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意思
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公平公正,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参见《论语·季氏第十六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而是什么意思
而,而是。
出自《论语·季氏》一章,整段话是这样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