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遵循以左为尊的原则的场合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不学礼,无以立”。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交往之间,接人待客,参会赴宴,其座次礼仪,尊卑有别,十分讲究。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但是,尊者居上位,卑者处下位。古今皆然。而“左”“右”孰尊,却古今有别,情形各异。考核史籍,历代不尽相同。
夏商周时,朝官尊左,宴饮、凶事、兵事尊右。周代,诸侯朝见天子,其座次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语出《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以待,是个引申词,古时候的马车,右边站的是驭手,也就是赶马的。宾客或者武士,站在左边。所以虚左以待的意思就是,主人亲自赶马车,把左边的客席留给尊贵的客人。这一现象引申出来,就是会宴的时候,主人,或者王,面南背北,左手东向为上位。此为尊左。
战国,以右为尊。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里的“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位在廉颇之上,也就是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此为尊右。
秦至西汉仍是右尊左卑。《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帝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成语“无出其右”,语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颜师古注:“古者以右为尊,言材用无能过之者,故云不出其右也。”无出其右,是指的“他的右边没有其他人了”,即没人比他更高了。
东汉至唐宋,随着官职的以左为大,座次也基本上变为以左为尊。元朝曾一度以右为尊。但到了明初,又恢复了以左为尊的习俗。早在朱元璋即位的前一年(1637年)十月,即“令百官礼仪尚左。”(《明史·太祖本纪》)。
清代仍是尚左,其六部中的左侍郎亦较右侍郎位置为高。此后,这种尚左的习俗便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究其源,学者们多认为此乃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之观念有关。汉文化认为左阳右阴,男左女右。相学上男看左手,女看右手,于是形成“以左为尊”,左为上(大)位。在座次礼仪中,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由此可知,我国的座次礼仪习俗于尊位有左右之分,乃随时代之变迁,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发生变化之故。
国际惯例以哪个方向为尊
1、西方的国际惯例是以右为尊,所以在外事活动和商务场合中,如主客双方并列坐或站立,一般会强调以右为尊,出于对客人的尊重,通常会安排客人位于主人的右边;
2、如果相对而坐时,则是以进门的方向来区分左右的,将客人安排在进门的右手边侧。
3、而在国内的一些政务活动中,往往采用以左为尊。
为什么开会左为尊吃饭右为尊
吃饭排位以右为尊,一般是在主人请客吃饭的情况下,因为中国餐厅上菜的顺序是顺时针,客人坐右侧,可以先一步品尝到美味,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我国,自古流行以左为尊,“男左女右”、“左膀右臂”等词语可见人们对左的重视。以左为尊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礼仪习惯,我国国家的非涉外礼仪活动,仍遵照传统礼仪“左高、右低”做法。人大、国务院等举行会议、礼仪活动,均以左为上。
然而,在国际惯例中,则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例如作为东道主与国外商人谈判时需将客人安排在右侧位置,将国外友人作为贵客接待时应让他坐在右边。
以左为尊还是右
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1、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2、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3、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
中国古代以左右哪边为尊
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
中国以左为尊还是右为尊
以左为尊。中国古代男左女右,对应男尊女卑。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
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