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学三著作区别
春秋以后孔子规范化标准化孔门弟子的研究方向,以六艺为基本,发挥天道人情,六艺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儒家著作,三传,四书,共七册,是战国儒家对典籍的发挥,是后世规范的战国儒家学说精华,它们代表儒家学说对儒学的补充,儒家经典,但不是儒家典籍。籍者,籍录也,藏之府库;经者,干也,纵横之理,层次分明,支干有系。
而之后,公认的儒家经典就是十三经。
即《周易》、《尚书》、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公羊》、《榖梁》、《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凡不在十三经之列的,均为后儒个人著述。
现存的经典文献,最早也就追溯至西汉初年。因为秦火焚书,因为常年战乱,汉以前的文献几乎都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无论是五经,还是大家看到的先秦诸子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版本,都不早于汉代。而汉代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经典文献一大批又再度丧失……
比如《诗经》、《尚书》中的部分篇章,被孔子、孟子引用过,但是孔孟当年看到的《诗》《书》是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版本,很难说。特别是《老子》,最近几年因为考古发现,已经有几个早期版本的《老子》出现,与通行本有着明显的差异。
最后,《周易》按照现在的记载来看,当然出自先秦时期,但实际上先秦时期的《周易》谁都没见过。目前的出土文献也没有。
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汉代以后被立于五经之中的《周易》。
那《周易》是何人所作呢?简而言之,今文经学家认为是孔子写的;古文经学家通常认为是文王(或周公)所作。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明确的儒家道统谱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经都可以视为儒家经典。实际上,汉以后,经学基本上就是儒学的一大分支。研究经学的经学家,绝大多数为儒生。
郑玄的三礼是哪三礼
郑玄的“三礼”是指《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
《周礼》是儒教重要经典,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是了解先秦政治制度与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仪礼》是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儒家经典,简称《礼》或《士礼》。
《礼记》也称《小戴礼记》。战国至西汉初期,经多代讲授礼仪的儒师整理汇编,《礼记》初具雏形。西汉时,刘向在此基础上编成《礼记》,后戴德、戴圣又各自辑录了一本《礼记》,而人们习惯将戴圣编写的《小戴礼记》简称为《礼记》。
三礼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按
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
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
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
无疑也。
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
儒家礼圣亚圣文圣分别是谁
亚圣是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文圣有人说是孔子,我觉得是荀子,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历史上似乎不存在礼圣,有人觉得礼圣是孔子,还有人觉得礼圣是颜回。我觉得是周公,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也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他著作了《周礼》,孔子在其基础上修订了《礼经》,《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孔子三礼
有人认为三礼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儒家三礼思想和道家三无思想
儒家和道家思想比较
1、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2、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5、思想核心方面比较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1、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
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3、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4、本质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