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现屈原投江的
贾谊
据考证,最早记载屈原投水自尽的人是汉初学者贾谊。贾谊在《吊屈原》一文中写道:“恭承嘉慧兮,俟罪长沙。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显然,贾谊是从当地百姓流传的故事中,推断出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结局。
如何看待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的大无畏精神:屈原投江其实是对楚国,国内的奸臣小人的无声指控;也有利于促进楚国国内的民族觉醒,更是是不甘与奸臣小人同流合污,是独善其身的表象。
但是也有人认为屈原投江是消极避世的表象。不管怎么评价,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是不能否定的。其投江虽然有消极避世的寓意,但是其不畏生死,为国为民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屈原投江的故事小学
屈原投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楚国一直受秦国欺负,屈原十分气愤,他劝楚襄王为国家和怀王报仇,反倒被奸臣排挤,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最终跳到泊罗江里自杀了。
屈原投江的起因经过结果
1、政治上的失败
屈原投河的最大原因就是政治上的失败,屈原不仅写得一手好诗,还是楚国的大政治家。前期的屈原是很受楚王的重用的,但屈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他的一些做法让朝中那些腐败分子很是看不惯,所以很多人就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最终屈原的权利也开始渐渐被楚王削弱。
2、楚王的昏庸
再者就是楚王的昏庸,楚王当时是非不辩,忠奸不分。对于屈原当时所提出的一些治国良策不予采纳,还听信那些奸臣之言,逐渐的开始疏远屈原,屈原在官场上一直遭受排挤,加上君主对其的不信任,让屈原开始失望。
3、新君的流放
楚国新君的流放也是造成屈原投河的一大原因,楚王在被秦国扣押之时,楚王的儿子非但没有想方设法的去救楚王,还自己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楚王,而满朝大臣也是极力拥护,只有屈原一人反对,但他势单力薄,最后遭到新君的流放。
4、楚国的灭亡
楚国的灭亡是对屈原最沉重的打击,也正是楚国的灭亡让屈原万念俱灰,屈原是个很有气节之人,他不愿为亡国奴,就选择了投河自杀。
屈原为什么投江
为了自己遵循自己的心志向,屈原自沉原因,屈赋说得很清楚。
《离骚》写道:“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坚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愿妥协从俗,是屈赋的主旋律。
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洁”等形象言辞,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反复强调对它要有坚定不渝的贞操。
屈原的绝命词《怀沙》,丝毫没有亡国形势的逼迫,没有殉国的迹象。《怀沙》写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国,而是殉自己高洁的心志。屈赋中没有殉国的内容,汉代人也没有屈原殉国的说法。汉代人对屈原的赞颂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洁。
刘安赞扬屈原“志洁”、“行廉”,贾谊《吊屈原赋》也是“高其志”,司马迁《屈原列传》说屈原感动他的是“其志”、“其为人”,王充颂扬屈原“洁白”,王逸颂扬屈原“清白”。
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扩展知识:
屈原的文学成就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
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
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二千四百多字。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投江而死简短说明
简短说明:屈原投江而死是由于公元278年秦军征服楚国京都。屈原看到祖国被入侵,心碎,但总是不忍放弃祖国,5月5日,在写了最后一部作品《怀沙》后,抱着石头死在汨罗江,用自己的生活写了一首壮丽的爱国运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