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的历史和典故
要说岳阳楼的历史典故,首先应该说说它的起源。岳阳楼最初并不叫岳阳楼,本是三国时期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在今湖南岳阳市洞庭湖西岸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楼。据相关记载,这座阅导楼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鲁肃所修建的阅军楼由于年久失修,终遭毁坏,直至唐代重建,其间又有毁败,经历比较坎坷。清光绪五年,官府在岳阳西城墙上阅军楼旧址重建岳阳楼,即为现存岳阳楼。该楼坐东向西,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楼平面矩形,正面三间,周围廊,三层三檐,通高近20米。屋顶为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为中国现存最大盔顶建筑,覆黄琉璃瓦,翼角高翘。楼前两侧左右与楼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为陪衬。当然我们可以据此说岳阳楼是颇具湖湘特色的历史古建筑。
岳阳楼常识
一、岳阳楼的介绍
岳阳楼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著称于世。
二、岳阳楼的历史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在此建阅兵楼,操练水兵,开创了岳阳楼的历史。西晋南北朝时,岳阳楼称“巴陵城楼”。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唐朝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也声名鹊起。
宋庆历五年,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岳阳楼更是誉满九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正月,岳阳楼受损于大火。南宋庆元四年(1198)重修岳阳楼。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六月二十一日,二十三日,岳阳楼毁于火。南宋淳祜十一年
岳阳楼有什么景物
岳阳楼里主要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小乔墓。
三醉亭因传说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这个亭子是纯木结构,上面雕花精美,游客在一楼的楼屏上还能看到殷本崇绘制的吕洞宾卧像。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面,是岳阳楼的辅亭之一;小乔墓又名二乔墓,位于岳阳楼的北面,这个景点是为了纪念小乔而设立;1962年为了纪念唐代诗人杜甫的诞生,怀甫亭位于岳阳楼下临湖南侧,是为了纪念杜甫而修建。
岳阳楼的外观和结构。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
岳阳楼景色介绍简短
岳阳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洞庭湖岸边,建于公元前210年左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登岳阳楼可以俯瞰洞庭湖全景,小桥流水、烟波浩渺的景色尤为迷人。其中,登楼远眺的“岳阳楼春色”、“洞庭春色”、“楚天风景月”等各景点均以洞庭湖的美景为基础,形成优美的自然风景线。此外,岳阳楼还有众多与历史文化有关的展览、文物陈列等,使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岳阳楼意思讲解
岳阳楼高
21.35米,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
中间的本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承载大部分重力,再用
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
檐柱,彼此牵制成为整体,飞檐与屋顶用伞形架传载荷重。三楼用如意斗拱层叠相衬,拱托楼顶。全楼没
用一块砖石,全都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严整,
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是盖的黄色琉
璃筒瓦。各层檐面都有四条脊,层脊上饰以荷花、莲
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
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整个楼阁重檐鳌突,
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庄严壮
丽。特别是三楼楼顶,很像古代将军的头盔,被称为
盔顶,这在这国古代建筑中是相当罕见的。整个岳阳
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工艺学方面都有惊
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