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你是如何理解的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莫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的人生哲学,概括修身与外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为;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净坚定不变。万物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他的本根就叫做清净。清净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做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笃朴守静是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坚定。唐玄宗曰: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
相关解释: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炁,可与万物并通。阴阳消长的规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复静之理便可得矣。
本节是言修炼的原则和方法。道家注重性命双修。有关修道的丹道理论所汇集成的《道藏》巨著,有关修道的方法、境界、层次,以及各宗各派、各门各法等,共有八千卷之多。但就其根本点而言,都是为了一个归根的目的,仍然离不开太上在本节所讲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太上在此示人以养道求玄之法,要得玄关,惟有收敛浮华,归于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才能复本归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