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城恶是指城隍庙中所供奉的城隍神在管理和维护城市秩序时所展现的严厉和严肃的一面。城隍神被认为是城市的守护神,负责保护城市的安宁和繁荣。城隍城恶意味着城隍神在面对犯罪、违法行为和社会不正之事时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这种意义上的城隍城恶是为了警示人们遵守法律、秉持道德,以及提醒人们要尊重社会规则和他人权益,共同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以上所说,统称为“六部”,其实在周朝时期就有设立这些行政机构,隋唐时期发展为了三省六部,三省中的尚书省的职责是统领六部,从隋唐开始到宋朝,六部一直是最高的机构,而六部也是各有各的职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每部之下还设有四司。
我们先来说吏部,吏部是文职官员,其职责非常重要,在很多朝代吏部都是排第一的。其下有四司,分别为考功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工作内容是绩效考核,吏部司是四司之首,负责文官的一切赏赐、晋升、官爵。归根结底,吏部就是对天下文官的掌管,相当于如今的人事部。
户部周代时称为民曹;三国置左民尚书负责财政;东晋时期又设左户尚书,管户籍;隋朝初期称之为度支部,后改为民部;唐太宗时期,因名讳改为户部。其主要职责是掌管户籍、财政,明清时期,户部掌管着全国上下所有的财政事宜,相当于民政、财政部。
工部最初设立于西魏,起源于周代的冬官,冬官掌管的是工程,通俗点就是包工头。隋朝时期的工部掌管的就比之前的多了,比如屯田、水利、工程、交通等等。清朝时期,工部则管理了全国的的所有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机器工程、金融货币等等,光绪时期,工部被划入了商部,称为农工商部。
兵部涉及了军事,其主要职责是任免武官,以及掌管军中事宜,比如军令、士兵、兵籍、武器等等。其实兵部一开始并不涉及军事,直到曹魏的时候才设立五兵,唐朝时兵部又改名为武部,明朝之初,兵部掌军政,清朝时期所有军权回归到皇帝手中,兵部也改为陆军部后增加海军部。其实说白了,古代的兵部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礼部是在北魏时设立的,在六部之中,礼部属于比较鸡肋的一种。它负责的是文化方面,比如礼仪、乐器、宗教信仰、民族、学校等。当然,礼部还有另一种职能就是外交,接待外国使者。礼部相当于教育部、外交部。
刑部呢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法院、检察院,也就是一个司法部门。古代时,每个朝代刑部职责相差都很大,管的事务也比较多,比如制订刑罚、受理案件等等。在刑部之下还有十七清吏司,这都是按省区任命的,掌管不同地区的刑名案件。此外还有提牢厅、督捕司、赎罪处等等,职责不一。
虎姑婆是早期流传在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民间故事,在台湾和白贼七、李田螺、卖香屁、好鼻师及水鬼城隍等一样,家喻户晓。故事叙述山上的老虎精化身为老太婆,在夜里拐骗小孩并吞食裹腹,常被用来哄骗小孩赶快入睡。
这类故事传至台湾后,版本曾多达百余种,但内容大同小异,最为人知悉的版本是由台湾作家所编撰,故事背景为台湾客家聚落王诗琅。
城隍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场所。它是用来供奉城隍神的庙宇。城隍神是守护城市的神灵,可保护城市不遭受自然灾害、战争和疫病的侵扰。因此,城隍庙在历史上曾被视为城市的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城市都建有城隍庙,其中许多庙宇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城隍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追寻和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老爷”在潮汕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潮汕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