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制,就是军事制度,也称军事制度。军制是随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及国防建设方面的内容。《吕氏春秋·节丧》中“以军制立之,然后可”,以后历代沿用。南宋起,“兵制”一词盛行,但“军制”“兵制”两词并用,含义相当。清末以来"兵制"一词逐渐演变为兵役制度,“军制”一词则通常泛指军事制度。
民兵是指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通常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中国北朝时期已使用“民兵”一词。——军事知识篇。
汉代边塞墙就是时代后世人经常说的长城,汉代为军事防御和开发边疆,沿长城一线营造了大量关塞建筑,如烽、燧、关、侯城和屯戍城,作为报警和驻军之用,形成坚固的工程防御体系。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要塞是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边城或战略区域的要害处,是一种特别加固且固定的军事设施。
今天的要塞一词一般是指16世纪在欧洲特别流行用于对抗炮兵的防御设施。
这种设施不但提供对当时炮兵的防御,而且还使给防御者提供射击要塞周围地区的条件。要塞一词出现于14世纪初,它们后来渐渐地代替了欧洲的城堡。
从约15世纪到17世纪中,要塞主要是一种混合了城堡、宫殿和要塞的建筑结构,此后这三种建筑便开始分化,而最初的要塞往往是特别加固的城市。中世纪时城堡或者城市城墙的防御力最关键的是它的高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