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最主要的思想主张是“性恶论”。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性恶》篇的中心思想,这里表达了两个意思:
其一,人性根本为恶。
其二,通过后天的教化,人可以为善。荀子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调控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天”来左右和预兆的。
正所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
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应天以治。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因此,他的人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的教化主张,并一直在努力探寻做人的道理。孔子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仁爱”精神的政治精英,所以,在人文教育中,孔子将人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他主张要以文化为基础,对人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并且要将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传授文化知识同时进行。
孟子学说的核心是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百姓放在了首位,不断阐述仁政思想,君王只有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轻赋薄役,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同时,和孔子一样崇尚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一直梦想贤人政治。荀子集百家之大全来成就自己的思想体系,其中以礼法思想为其代表性思想。荀子礼法思想是建立在他自己提出的“人之性恶”、“天人相分”、“明分使群”三大理论基石之上的,具有调节人伦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秩序、治理国家政权等主要价值和功能。
荀子主张性恶论
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与孟子性善论的观点不同,他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乐教化,改治恶性,兴起善心。《荀子·礼论篇》释义: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世道之心常存天地,事则毕也,和则至也。礼是天地之序,人如礼而行,即是与天地相合。这是古人体悟整个宇宙奥秘和生命历程的规律,而制定的一些行为训练的规范。
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动物性的,是自然属性的,是恶的,而后天的性是社会属性的,是事在人为的,是从善的,称为“伪”。他主张“化性而起伪”。怎么化呢?靠礼乐教化。“礼”改造“性”,“乐”改造“情”。荀子为儒家学说的礼乐制度提供了人性的哲学依据。
孔子、孟子、荀子均主张仁、礼,构建礼乐文明社会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他们都提出了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治国应该以民为本。
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荀子:荀子主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荀子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荀子曾入秦,对秦国政治予以肯定,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同时又对秦国重视刑法吏治,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为然,谓之“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